首页 > 健康养生 > 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

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

来源:好再见网 2019-02-16 12:06:55

  中医药学上在医治疾患的情况下,都是将引起这类病症的全局性原因寻找到。此刻才可以从源头上处理症状。想来痤疮病人都是试着很多医治痤疮的方法,可是大部分医治痤疮的方法并不会起多少效应,此刻痤疮病人便会到中医药学上找寻治疗方式。而在中医药学上有关痤疮的辩证医治是如何的?

 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

  发病原因辨证论治及医治

  1.肺胃热盛

  中医药学觉得,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,若素体阳热偏盛,肺经郁火,又复受寒邪(风易袭上台),则发“肺风粉刺”;肺与肠子相表中,若腑气堵塞,寒湿拉涨于脸部,则亦发痤疮。

  此型最多见于炎症性痤疮,病人常处在青春发育期,皮疹多见于于面部部,胸背部可有小量皮疹,皮损以红色丘疹主导,某些上面有脓点,痛痒相兼,舌红,苔白腻或薄黄,脉滑或滑略细,大便干硬。选用“以泻代清”的治疗方式,通腑实,泻肺经风寒风热,方用枇杷清肺饮交互:白花蛇舌草30g、重楼20g、生山楂30g、泽泻20g、枇杷叶15g、蜜桑白皮15g、柴胡10g、紫丹参20g、生大黄10g(同煎)、生甘草10g.如伴随手足心热,加女贞子20g、旱莲草20g,散血兼调整女性激素;如药后大便糖稀,去生大黄,加炒枳实15g,缓解药效,如额部皮疹较多,加服导赤散,如脸颊部皮疹较多,加广郁金20g,舒肝理气理气。

 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

  2.湿浊蕴结

  从临床表现上看,脸部油腻感是痤疮最普遍的皮损主要表现,来源于青春发育期素体活力充沛,用西医方面来表述便是青春发育期女性激素失调,皮腺代谢的皮脂腺过多,而皮脂腺的沉积便是粉刺产生的原因,因而,降低植物油脂的代谢是医治的关键。中医药学觉得植物油脂与“湿”相关,而湿浊的来源于有两层面原因:第一,平常嗜食辛辣食物刺激性的东西伤到肠胃,脾失健运,湿浊内部。第二,阴虚火旺衰,何以温运脾阳,造成 水液停聚。湿浊蕴积时间一长则成痰,产生包块、襄肿;湿郁化热,热盛肉腐则成脓,产生脓点。因而,临床治疗应各自以健脾利湿、温阳化湿、清热解毒去湿、化滞导滞法律。

  此型病人典型症状为脸部冒油较多,常处在青春发育期,皮疹多见于于面部部,皮损以红色丘疹、粉刺主导,平常脸部较油腻感,以“T”字区为主,痛痒相兼,舌淡或边有齿印,苔白腻,脉滑,二便调;如皮疹病发位置以嘴周主导,病人常伴随大便溏薄。

 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:生山楂30g、焦神曲15g、炒麦芽30g、炒薏苡仁30g、薏苡仁20g、泽泻20g、茯苓15g、虎杖15g、生白术15g(如大便溏改成炒白术)、生甘草10g.如位置以嘴周主导,可加山栀子15g、藿香15g(泻黄散化裁),泻脾经伏火;如大便溏薄,加防风15g、羌活15g,炮姜10g,生阳去湿,如粉刺较多,加清半夏15g、浙贝母30g、杜蛎30g,止咳化痰化结。

 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

  3.冲任失调

  本型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后病发的病人。冲任归属于肾脏,例假月经来潮前,月经冲盈,易为肝火所应激性,气多就是火,火性炎上,炼津为痰,产生痤疮,故病人皮损常经前加剧。肾主封藏,肾脏藏泄失衡,能致例假混乱,内分泌失衡而发痤疮。肾有肾阴虚、阳虚之分,如病人伴随手足心热,盗汗等全身病症多因为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引发,治以生津止渴;如病人伴随手脚凉,经行腹痛,例假有血团,多属阴虚火旺,虚阳浮越,治以清上温下,生火归原。又因肝肾同源,故在医治应该兼具相互,滋肾阳不足没忘记去肝火,温肾气另外暖肝阳。

  此型皮损集中化在面部部,以深红色的丘疹、包块主导,时有疼痛,舌淡苔白腻,脉滑或细,伴随月经不调,常参杂血团,治以调摄冲任,当归芍药散和二仙汤加减:川芎15g、赤芍15g、生白术15g、薏苡仁20g、清半夏15g、白芍15g、益母草颗粒20g、仙茅15g、仙灵脾15g、巴戟天20g、黄柏15g、知母10g.如果在包块主导,加浙贝母30g、生牡蛎30g、夏枯草15g、大蜈蚣1条,通脉化结。

  4.热毒壅盛

  毒有风毒、湿毒、瘀毒、热毒、火毒等各自,《内经》中明确提出了毒“皆阳热亢极之证”,暴发性痤疮病发急、来势汹汹迅速、雄鹿病症显著,合乎中医学“火毒”的发病特性。

  此型病人病发较为急,临床表现较重,脸部油腻感,皮损以包块、襄肿、囊肿、粉刺黑头主导,归属于西医方面襄肿性、聚合性痤疮范围。一部分病人伴随头部穿凿性毛囊炎(中医学称作“蝼蛄疖”)、腋窝下化脓性汗腺炎,舌红,苔薄黄或腻,脉滑或小数。该类病人皮损以化脓性主要表现主导,医治上需从疮疡病下手,投之大剂散血清热去火药品,兼以散血、去湿气、化结。方以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化裁:金银花茶30g、莲翘15g、公英30g、紫花地丁20g、白芍20g、浙贝母30g、天花粉20g、茵陈15g、川芎15g、炙乳香15g、茯苓10g、生甘草10g.如皮肤瘙痒,加防风15g、羌活15g,散风消痒,兼以胜湿(风力胜湿);如囊肿、包块较多,加甲珠10g、皂角刺20g、大蜈蚣2条,破血化结;如大便干硬,加生大黄15g,泻下润肠,祛淤生新。可相互配合外敷金黄散箍围消肿,如囊肿产生,需相互配合手术治疗割开放脓。

  5.上热下寒

  此型病人多处在青春发育期,面部发炎性丘疹,平常手脚凉,经行腹痛,舌欠缺白苔或舌头边有淤点,脉滑或细或缓,大便溏或时便干。来源于素体阳虚,虚阳浮越于上而病发,选用“生火归原”的治疗方式,清上温下,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汤交互:重楼20g、柴胡10g、黄芩10g、川牛膝15g、盐茴15g、肉桂粉5g、白芍20g、紫丹参15g、郁金20g、生甘草10g.如大便糖稀,加炮姜10g、薏苡仁20g,彭中治腹泻;如便干,加川芎15g、沙参15g,清上焦蜉蝣之火兼以润肠。

  此外,在医治上还应考虑到病发位置酌情考虑服药。病发位置在额部的属心,常因为内火亢盛引发,又内火下沉于结肠,故临床医学普遍小便发黄。左颊候肝,右颊候肺,故多见脸颊部的常因为肝火犯肺引发。嘴周属脾,常因为脾胃湿热引发。背部为阳明经所主,常因为阳气虚不可以卫外引发。

  

本文标签:

上一篇 :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